在朦朧未知的 2020 篤定前行——專訪白尊宇執行長

在朦朧未知的 2020 篤定前行——專訪白尊宇執行長

 

COVID-19 打亂了許多人的 2020 年,對 BIOS 來說,也是如此。去年公司設定的海外發展計劃暫緩,上半年的許多案子延後執行,身為執行長的尊宇,整年都在學習與不確定性共處,試著解決從未經歷過的狀況題。

今年 3 月,原本 BIOS 團隊要協同 JL DESIGN 前往美國參與 SXSW(South by Southwest)台灣館的展務工作,什麼東西都準備齊全,卻在飛機起飛的前兩天接到文化部消息,宣布台灣團隊取消參與今年度 SXSW 展演活動,一切以防疫優先。後來美國疫情愈趨嚴重,SXSW 甚至宣佈停辦,為史上第一次。

一個案子沒有執行完成,卻無法歸責於任何一個人,這個情境別說 BIOS 沒有處理經驗,就連文化部也從未遇過。

文化部翻完過往的文獻,廠商標案做得不好、時程延宕、做到倒閉,都有可依循的處理規矩,但這次沒有誰做錯了什麼,尾款該怎麼撥、要撥幾成、如何認列和核銷,雙方都沒有經驗,只能坐下來共同協商。「遇到這種大家都沒有經驗的事情,最後還是得有人勇敢地來做決定並進行溝通,然後這種事也只可能交給我來扛。」去年說好執行長要下放更多執行和決策的權力,但今年實在太過特別,特別到多數案子的變動之大,只能尊宇一一經歷、負責拍板。

 

難以預測的 2020,只能拉高資源水位應戰

今年案件的本質,與合作對象溝通的訴求,都跟以往不一樣了,「以往協助大型活動找贊助品牌,會溝通今年想做到哪些突破,邀請對方一起加入、提供曝光,今年的目標,更像是要讓創作者們、金馬獎、BIOS 都能好好活下來,不會有人因此受傷。」金馬獎需要比以前更龐大的贊助資源,在簽約前,合作對象也得明白,即便樂觀想像金馬獎頒獎典禮如期舉行,依然可能有意外。雙方在難以確認未來走向的前提下簽約合作,參與夥伴的曝光、合作方式,都不是直接定案。

這種朦朧未知的狀態,幾乎出現在每一個案子裡。「在後疫情的狀態裡,你做每件事情的代價都可能變貴,需要為此提高資金的安全門檻。」比如,以往協助客戶製作周邊商品,靠著固定配合的海外工廠,早已熟悉出圖後的幾天內,廠商就能做完出貨,運送的船班或航班也很明確,但如今,海外工廠可能歇業、人力不足,就算付出較高的人力成本將貨品趕製完成,船期和航班也難以預測。這些等待的時程和人力,對公司來說都是更大的成本。

除了專案執行端的不確定性,合作廠商也難一口咬定策略的執行日期,隨時可能修改。無法如以往靠著哪天產品要上市、新店要開幕,往前回推專案時程,各種專案都被迫具備滾動式修正的彈性。

這連帶影響尊宇經營公司的想法,「以前會避免讓公司的服務行為變得複雜,但在這個混亂的狀態裡,高度彈性反而是更能適應環境的方式。」

 

管理很困難,卻是產業擴大發展之必要

今年尊宇獲得了經理人月刊頒發的百大 MVP 經理人肯定,他卻坦白的說,「管理真的好困難。」BIOS 的創業歷程充滿變化,產業間幾乎找不到前例可循,摸著石子過河才是他習慣的姿態。疫情衝擊之下,反而彰顯 BIOS 習慣改變、保持彈性的優勢,但又好似與管理的本質背道而馳。

他曾以管理為題請教過詹宏志先生。詹先生開示,管理就是訂出遊戲規則,訂好之後不斷修改、調整,修到公司再也不需要老闆出手管理的狀態。這種按照規則、提高執行效率和品質的做法,尊宇還在努力學習中,「這也是產業擴大發展的必經之路。」

以往設計師工作室的規模約 3 到 5 人,每個人肩負多種角色,但隨著文創產業愈來愈被重視,陸續出現如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台灣燈會等大型的文創案件,吸引更多的人力與資源投入,設計工作室的規模也隨之壯大。

在這個組織與案件的規模都逐漸擴大的過程,產業出現更細緻的分工,如 BIOS 協助創作者聚焦創作,行政、業務、媒體關係由專人處理,或是設計工作室壯大到足以容納專案 PM 的新角色,但無論哪一種模式,都會遇到「管理問題」,該怎麼管理更大的團隊?「這些學習絕對是好事,代表產業被看見,才能長出較大的公司,整合更多資源做不一樣的事。」

 

不像將滿 10 年的公司,有趣的案子就想參加

談起明年的規劃,尊宇說,「可預期明年初國外疫情尚未好轉,必須先放棄海外市場,做更多台灣廠商、公部門的案子。」但 2020 整年的狀態是否成為常態?現在預想的計劃是暫時性的替代方案,還是根本性的策略轉變?他始終無法肯定。「也許明年疫苗問世,我們對海外市場又有不同的想像,現在的想法又會變成權宜之計。」總之,前方未明、且戰且走。

另外,他計劃 BIOS 明年擴大扮演「資源整合者」的角色。這幾年來他遇過太多創作者提出有意思的計劃,接著就會提到「錢不夠」,「這個產業除了需要才華,還要有資源挹注,才能讓有趣的東西被實現。」但據他的觀察,藝文圈缺乏與資本界的溝通橋樑,「或是壓根沒有想到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為了解決大多數創作者把錢、業務、預算排在後面順位的現狀,BIOS 打算一開始就介入幫忙,更廣泛的認識這些創作者,協助他們找資金,讓案子更有效的被落實。「這就像是詹宏志早期幫電影圈找拍片資源一樣,」和經紀業務不同,不是從創作者的職業生涯出發塑造品牌形象,而是協助兜資源,把每一個分開看起來不會成型的事情,巧妙的組合起來、得以實現。

說實話,無論在哪個產業,找錢、找資源肯定是撿了「最硬的柿子」吃,尊宇為什麼有信心能做成?

「或許執行起來會覺得有點困難?但我還是相對樂觀的人,覺得值得一試。」聽起來浪漫又感性,但他掂量著,在不同領域、產業、工作項目之間,存在著極大的資訊落差。如果一個東西夠好,他扮演著弭平資訊落差的角色,把訊息有效傳遞給對的人,理論上就能找到願意買單的對象。

他承認,這其實是有點超越理性的賭博:當有一天,品牌或廠商希望尋求創作者,找了所有資料都遇見 BIOS,最後乾脆接受 BIOS 的做事方式、贊助提議、專案報價,給予創作者足夠的資源挹注,堆疊出更厲害的專案成果,成為產業的正向循環。

「我參與更多案子,更多人會碰到我,更多人因此省了些事,之後就願意更常碰到我。客戶可以更快知道哪些設計師能做什麼,或是該贊助什麼案子,總之,找我們比較輕鬆。」這也是為什麼,2021 年 BIOS 會更積極參與想跟文創產業發生關係的專案,與不同領域跨界的對象合作。

明年 BIOS 將滿 10 周年,但尊宇認為,BIOS 仍然不像一個 10 年公司的工作模式。比如說,公司今年才建立人資系統,嘗試建構一些營運的規範,但除此之外,工作的主體一直沒有明確的邊界,秉持著「有趣就想參加」的邏輯在承接案件,「但把有趣當成規則,就顯得沒什麼規則。」

多年以前,沒有人想過時裝設計可以助攻速食業者,設計師可以介入三金典禮。沒想過的跨界是更有趣的開端,「我們要做更多這種跨界嘗試,把設計人丟去電影的世界,或是把創作者丟進大型展覽、表演藝術的世界。」但要說哪種案子絕對不做,哪種案子非做不可,尊宇說自己不會設限,只有評估起來有機會,就會想要嘗試。

「願意參加這個公司的人,包含員工和投資人都滿需要勇氣,因為它有點違反台灣常見的公司運作邏輯。」尊宇想對這些夥伴說一聲「謝謝」,雖然聽起來很一般,「但我想不到比這個更好的詞了。」

  • 撰文| 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