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幕後第九彈|BIOS monthly 藝術指導

團隊幕後第九彈|BIOS monthly 藝術指導


「 現在更在意的是如何把團隊共同的作品推出去,或是把更多人才推到台上。」陽光灑進的午後,身穿一襲黑色短旗袍、坐在會議桌前的藝術指導潘怡帆說著。

在來到 BIOS monthly 擔任藝術指導(Art Director)之前,怡帆幾年前便曾於 BIOS monthly 作過編輯與攝影,離職後幾年累積了海外的工作經驗,並在英國進修取得攝影碩士,回國後以自由接案者的身份生活與創作。從 BIOS monthly 的攝影 / 編輯,到如今回來擔任藝術指導,這中間的歷程以及心境上的轉換是如何呢?讓我們跟著幕後第九彈,繼續看下去!
 

➊  從離開到再次歸隊,這樣的歷程中獲得了哪些珍貴的收穫?為什麼會想再次回來呢?


我在 2016 年離開 BIOS monthly,2020 年再次回來。這四年裡,我曾經到新加坡的跨國公司操作社群行銷,也到倫敦進修藝術攝影的碩士學位。人身在國外,心內則不斷反芻過往在台灣的所見所聞。人去了異鄉遊覽後,才更認識自己的文化,也重新感受原本視為理所當然的成長背景。

在倫敦完成碩士學位後,我回到台灣以自由接案者的身份接觸了各式各樣的文字與影像案件。生活雖然自在,但卻意識到自由接案者通常只能接觸到企劃的末端,不管是前期內容發想,或是後期影像排版,都少有能表達意見的機會。從而體認到自己其實更想加入團隊工作,對自己產出的內容更有主導權、做出一些能夠涵蓋更多面向的作品,並且面對更多的觀眾。去年九月剛回到 BIOS 時,編輯部在訪問記者劉致昕時,他分享自己從自由接案者轉為加入媒體組織時的心路歷程,我非常有共鳴:「 自由工作者很自由沒錯,但如果沒有遇到好的編輯,就很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所以想做更大的主題、與更多讀者對話,一個人是做不到的,但進團隊可以。」

此外,我在自由接案的時期注意到在台灣的自由工作者經常需要獨自面臨很多難關,不管是砍價、作品授權、客戶欠款等等。當時我與 BIOS monthly 編輯部有些案件合作,每次和編輯溝通的過程總是倍感尊重。在眾多的接案經驗中,BIOS monthly 是讓我覺得最用心對待合作者的單位,所以當總編輯若涵邀請我回來這個團隊時,我認為如果真的想為台灣的創作者生態做出一些改變,跟這群用心的夥伴一起攜手,或許是最有機會的。

 

  專訪 YELLOW 黃宣:永遠維持某個狀態的意思,就是死了 》攝影 潘怡帆 Crystal Pan
 

➋  攝影與藝術指導大不同!心態上的轉換是其中關鍵?


以前作為攝影,會想要一直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追求的是做出耀眼的、比較快被看到的作品。現在更常思考的是品牌的形象,自己則退居後位,將重心放在如何和其他人「對話」。所謂對話不僅限於跟內部成員以及外部合作者溝通,更常需要思索的是如何用品牌的視覺氣質向讀者說故事。

現在身為藝術指導,以品牌的形象為考量,我想追求的是更持續、細水長流的風格。並以這樣的風格把編輯部共同的作品推出去,或是與編輯們合力找到世界上更多更讚更水的人,讓大家看見他們。

我現在還是會執行編輯部的攝影項目,拍照依然是在我所有的工作範疇中最快樂的時刻,只是現在光是拍照已經不能滿足我了。

 

《 專訪姚淳耀——嘗試了錯的,表演也許就對了 》攝影 潘怡帆 Crystal Pan
 

➌  我也想變得有品味!藝術指導的美感繆思都源自於哪裡呢?


我大學唸中文系,紅樓夢或詩經等文本在視覺上的描述,至今對我的影響都滿深刻。

現在我自己最常看的是攝影集與 Artist Book。這類書籍不論是裝幀、內容以及編排上都反映創作者的各種創意奇思。我喜歡的作品通常是藝術家花費長久時間製作而成,不論是多年拍攝/繪製的一組作品,或是針對特定題目耗時耗力田調、蒐集整理出的影像。看這種作品和瀏覽線上媒體的節奏感很不一樣,閱讀這種緩慢但深入的作品,常常為我打開閃亮亮的新宇宙。

此外, 我和編輯部的大家一樣都很喜歡閱讀小誌。雖然輕巧,但非常能反映新穎且快速運轉的世界觀,對於媒體人而言,小誌是能一窺當代各種流行、B級、年輕、無厘頭的時代切片的管道。

 

《 專訪江宥儀 John Yuyi:不讓別人發覺恐懼,是為了保護自己啊 》攝影 潘怡帆 Crystal Pan
 

➍  大揭秘! BIOS monthly 的美感準則是什麼?


BIOS monthly 雖然已經成立快十年,一路上嘗試過很多不同風格,關於這個品牌的美感準則是什麼?編輯部的大家至今仍一次次開啟討論。近期我們最常提起的關鍵字是「 Lasting 」,如何作出更永續、不過時的內容。

以視覺來說,我希望呈現方式朝向更純粹、不譁眾取寵的方向。這樣的作品也許第一眼看上去不是那麼刺激、eye-catching,但我更希望看見它過了十年以後,依然是不過時且耐看的影像。

這種考量其實也是回歸媒體的本質。以實體雜誌而言,透過封面吸引書店來往顧客的關注非常重要,但 BIOS monthly 不同,數位媒體的內容是會一直存在於網路空間的,你並不知道自己的內容何時又會被看見,所以更需要使其存在著永續性,讓這些內容不論過了多久都值得閱讀。




( 百聞不如一見!馬上衝去看 BIOS monthly 的精彩作品吧 )

|BIOS monthly 全球連結|▶︎▶︎  https://www.biosmonthly.com